- A+
从诗经看古人的爱情观
《诗经》集合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305首诗,这些诗所处的年代正是上古乱世,封建王朝尚未形成。在一个诸侯纷争,王室无力的政治环境中,文化必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社会上没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人们的生活自然也较少受统一思想的约束,因此,男女爱情也显得更为自由。
当然,这时候的自由仅仅是相对于秦以后的封建王朝而言的。《诗经》时代的爱情无疑也有多重阻碍。尽管社会整体价值观方面的阻碍不多,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的存在就已经注定了许多爱情的无果。比如这首《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这些力量让可怜的姑娘心悦而不敢去爱,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此外,先秦时期对爱情的破坏不仅来自婚前的家庭,也来自婚后的男方。妇女地位之低,导致她们可以随意被抛弃。这也就是《氓》、《谷风》这类诗歌所控诉的现实。
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当今社会,每个时代的爱情观都是不同的,而每个时期爱情都有现实优势和现实阻碍。或许阻碍重重的年代,人们相爱很深,或许自由开放的年代,人们又爱得很随意。总之,在藩篱中坚守,在自由中深情,才是任何年代都需要的爱情品格。
首先诗经就压根不是一本爱情书,而是一本包含着先王时代优秀公序良俗的社会图卷。虽然里面有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内容,那也是为了突出社会有礼这个宗旨。
至于为何后世不如前世这种说法不科学,但简单来说也就是出在礼崩乐坏上,社会公序良俗不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威权刑罚中,因此人心涣散各自为一己私利。
不过看古书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前生产力不高,所以很多制度安排有着朴素安排无为而治的倾向。应该说初始理念都是强调一种朴素辩证的关系,即追求权利实质平等,大家共同参与的风气。但是随着生产力进步,人口激增等因素,为了维护统治,这种平等思想渐渐就被打上了阳尊阴卑的封建礼法烙印,这种愚民思想一味强调等级贵贱是不可取的。
所以古代有古代的好,现代有现代的好,先王的美好图卷只是一种理想标志,反映的更多是人尤其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上的道德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