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
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学习需要从复习资料中掌握一些复习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 1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的育
㈡奴隶社会的教育
㈢封建社会的教育
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
②实施“科教兴国”
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
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
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㈡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㈢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㈣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①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
②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
③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2、儿童发展的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协调性。
3、教育过程中尊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要尊重儿童的感受
②要尊重儿童的选择 ③要尊重儿童的创造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四章
1、教师的社会作用:
①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②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③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2、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教师素质:
文化素质
①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学科和其他一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②必须具有艺、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素质
①教育理论知识。
②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④教育科研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
①爱岗敬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谨治学。
④团结协作。
⑤为人师表。)
4、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基本要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5、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的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五章
1、教学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学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空功能、评价功能。
3、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他们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㈠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㈡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发展。
4、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1、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高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功能:
①德育的社会功能
②德育的个体功能
③德育的教育功能
3、德育的主要内容:
①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③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4、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
②其他各科教学
③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小学德育的事实施方法:
①说服教育
②情感陶冶
③榜样示范
④实际锻炼
⑤奖励与惩罚
5、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传播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6、体育的定义:
体育是指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
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
7、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②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③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8、小学生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教学卫生保健、个人卫生保健、环境卫生、合理的作息制度。
9、美育的定义:
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1、教学的定义: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同意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的任务:
①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②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③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哲学认识所揭示的各种认识特征,但是,教学又不是简单地服从一般认识规律,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①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②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③教学的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④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4、理解每一教学原则的定义及应用
⑴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运用:
①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②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③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⑵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运用:
①确立学生的积极思维
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⑶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该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运用:
①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
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⑷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运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⑸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运用:
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⑹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运用:
①坚持正确的方向
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③实事求是
④讲究教学艺术。
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运用:
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⑻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运用:
①充分了解学生
②尊重学生的差异
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5、班级授课的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班、课、时。
6、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㈠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①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③由于学生市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㈡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近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④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7、各教学方法的定义、形式、评价、运用。
⑴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想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基本形式: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评价: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较大。
运用:
①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③讲究语言艺术
④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⑵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评价: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缺点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生认输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运用:
①做好充分的准备
②谈话法要面向全体学生
③在谈话法结束时进行总结。
⑶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
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评价: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他们听取、比较、思考不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的能力发展;缺点在于: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脱离主题的情况,对小学生更是如此,这需要老师加以注意。
运用:
①选好讨论内容
②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③善于引导
⑷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
评价: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学生是通过亲身活动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认识过程比较完整。
运用:
①准备工作充分
②及时、具体的指导 ③帮助学生总结
⑸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运用:
①提出明确的要求
②选择恰当的方式
③作好事后的检查
⑹练习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形式:都是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评价: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任何技能技巧都是通过练习形成、巩固和提高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及时、集中的练习,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比较迅速的效果。
运用: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②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③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④科学掌握练习量。
⑤及时机遇学生反馈。 ⑥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⑺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形式: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评价:参观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丛中受到多 方面的教育。
运用:
①做好参观的准备
②指导参观的进行
③总结参观的收获
8、教学手段的含义: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
①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②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③教师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9、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①备课
②上课
③作业布置和批改
④课外辅导
10、如何备课: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学过程
11、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
①教学目的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方法适当
④教学过程紧凑
⑤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1、课外活动的定义:课外活动是指学生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其使得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2、课外活动的特点:
①自愿参与
②自主活动
③形式多样
④内容开放
3、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
①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②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③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
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①个人活动
②小组活动
③群众活动
5、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
①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
②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③ 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6、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①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②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
③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九章
1、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
2、 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
①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②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③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④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 2
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 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 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11. 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1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14.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5.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6.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7.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18.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9.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0.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21.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2.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长善救失原则;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23.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4.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25.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内容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6. 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8.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9.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30. 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31. 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效应;
(4)感觉后效。
32. 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3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34.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5.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36. 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7.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38.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01.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02.联系
情绪是感情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39. 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0. 简述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