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好词好句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6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8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习,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table]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二、练习:

  1、完成练习题1和练习题2

  (1)指题,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习。

  (2)完成练习题2

  找出规律,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2、完成3、4题的练习

  (1)第3题:指题,理解题意。说说不同数位上,同一个数有什么不同。

  (2)第4题:读数时要注意“零”的读法:7002、4050、10000......

  3、完成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有什么信息的获得。

  (2)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这样选择

  4、完成第6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说说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P37~P3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习三位数读、写,以及比较大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学生数字游戏,4人或2人一组进行活动,用数字牌摆数。

  二、练习

  1、完成习题7、8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作业。

  (2)完成习题8,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习题9

  学生估计,50字太少,5000字又太多,大约有500字左右。

  3、完成习题1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第一份是100,第二份是2,第3份是3)

  4、数学游戏:

  (1)学生用抽签的形式代替转盘,自己做这个游戏

  (2)说说这样赢的机会比较大?

  5、实践活动:

  学生估计有多少片树叶,说说自己怎样估计。

  三、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练习都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测量

  一、教学内容:P40~P48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统一建立度量单位。

  3、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关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8~9周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七三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