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立(5篇)

  • 最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立(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好词好句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立篇一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精准扶贫的背景和内涵,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以往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概述和分析,进一步谈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地方都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六个一”的精准,“五个一批”的内容。在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并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精准扶贫,内涵,意义,以往问题,成效。

本次课程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精准扶贫的背景和内涵。第二部分: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我国以往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精准扶贫的成效。第五部分:结语。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和内涵

(一)为什么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背景):

[1]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所以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这就是“精准扶贫”。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二)什么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如何理解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科学内涵,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把握: 第一,精准扶贫,“精”在精密部署,统筹安排,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第二,精准扶贫,“准”在准确判断,以数据目标定位,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第三,精准扶贫,“扶”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提升“造血”功能,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教育发展状况严重滞后,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2]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二、(一)精准扶贫有助于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扶贫工作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加速全面小康建设,是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划时代事变;推进精准扶贫,是扶贫进入到关键阶段所进行的深层次改革,是对传统扶贫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二)精准扶贫有助于老少边穷人民发展史的转变:

贫富分化是一道世界性的发展难题。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不仅是中国政府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必须理性地承认,贫富分化是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和结果。精准扶贫,就是在如何处理好全面建设与重点扶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之而建立的一种良性互动机制。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精准扶贫就是众志成城,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凝聚全国上下和各级各界的力量,促使落后地区争取早日跟其他发达地区一道共同进步,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攻坚运动,是一场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解放生产力的革命,带来了贫困群体命运历史性的大转折。贫富分化消除的同时,就是贫困人口的新生,必将使贫困地区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精准扶贫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是中华民族多少年来多少代人的梦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标。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是“共同” 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即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精准扶贫就是求同共富的方法论。

精准扶贫要做实的三件事:“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这是对美好未来设计小康共富的路线图,凝聚着党和人民走向社会大同的追求。“精准扶贫”的号召,推动着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之务实作风,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丰富和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从政治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精准脱贫”奠定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有益实践,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而积极探索的一条新路子。标志着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未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国富民强”、“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之理念更加走向成熟。

总的来讲,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繁荣的全面富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康庄大道的根本保障。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是积贫人群严冬里的雪中送炭,是贫困地区大地上的久旱甘霖,是中国消除贫富分化的滚滚春雷!

三、我国以往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3]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贫困标准较低,返贫危机频现;目标瞄准偏离实际需求;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一)贫困标准较低,返贫危机频现:

贫困标准较低,与国际标准悬殊较大,使得在我国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生存适应能力薄弱,任何意料之外的自然灾害险情或者其他的突发事故的冲击都有可能将他们打回原型,重新戴上贫困户的帽子。贫困户捉襟见肘的生计无法得到保障,面临风险威胁,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就如同玻璃制品不堪一击。已脱贫的贫困户可能遭受到无数种意料之外的返贫危机。

(二)目标瞄准偏离实际需求:

农村扶贫工作中很容易发生目标瞄准偏离的情况。中国贫困人口并没有被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完全覆盖,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没有荫蔽到非贫困县的贫困人口。扶贫项目的偏离问题是因为扶贫项目决定扶贫资金的走向。政府根据审定合格的国家贫困县名单分配扶贫资金。所以所谓的贫困县很多可能只是为了得到国家的扶贫资金,就罔顾事实、随意谎报不实项目。这些没有事实依据的扶贫项目的申报直接损害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致使国家的扶贫资金流失,没有起到应有的真正的扶贫作用,最终影响到我国反贫困事业前进的步伐。

(三)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我国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完善的扶贫政策卓见成效,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状态明显改善。但是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发展能力没有多大变化,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短期内可能会因为一笔可观的国家扶贫资金而实现,贫困发生率却不会因此而改变。目前贫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大有改变,但其综合实力仍然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一旦政府不再对贫困地区提供扶助资金的支持,那这片地区可能会一直维持着贫穷落后的面貌,贫困人口可能会一直与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无缘。

四、精准扶贫的成效

[4]中国扶贫工作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推进精准扶贫,是扶贫进入到关键阶段所进行的深层次改革,是对传统扶贫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新发展。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取得明显成效。

(一)总目标: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工作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实现脱贫目标。

《决定》要求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并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取得明显成效。

2016年,全国各地投入大量人力,向贫困村派出18.8万名第一书记和12.8万个驻村工作队,对3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超过1000亿元,全国961个县整合各级财政资金2300亿元用于扶贫;全年减少1240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将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二)具体成效:

从2013年底开始,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全面开展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活动,全国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900多万人。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全国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扶贫创新手段。例如,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携手,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定制了扶贫小额信贷。到2016年底,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833亿元,全国共有740万贫困户受益。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联合在河北、安徽、山西等6省份的30个县开展光伏扶贫试点,下达516万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计划。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在全国2.26万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全国428个贫困县开展了电商扶贫试点,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确定158个贫困县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2016年,全国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达480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9万人。

[5]以陕西西乡企业为例,西乡企业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取得巨大成效。西乡县推行“百企帮百村”扶贫新模式,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企业帮扶贫困户的格局,全县脱贫步伐加快。

自去年以来,该县精心筛选精诚农贸、东升科技、金西科技、前升菌业、新富民食用菌和白岩茶业6家企业开展试点,采取“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同时,该县还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为吸纳带动贫困户的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200万元以下、2年以内扶贫贴息贷款。该县还建立贫困户收入银行卡制度,将贫困户在企业获得的各项收入,拨入贫困户个人账户。如今,以企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脱贫实践,正在西乡遍地开花,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据统计,全县目前有114个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结对帮扶了100个贫困村1.19万户3.57万人。

五、结语

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国家制定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但要解决以往扶贫政策遗留下来的问题,改变现状,还是要清除旧弊,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工作通过层层截流,真正到老百姓的手里的只有一滴水甚至没有。其中的层层截流的过程有政策本身的弊端也有政府工作不力如贪污等方方面面因素在阻拦扶贫之水的到来。

因此,为清除旧弊,全国各地投入大量人力,向贫困村派出18.8万名第一书记和12.8万个驻村工作队,对3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具体落实精准扶贫相关工作。从2013年底开始到2016年,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全面开展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活动,并以试点的形式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佚名.精准扶贫:含义和概述.百度百科.[2] 佚名.简述精准扶贫的意义.莲山课件.[有删减] [3] 陈晖.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中国论文网, 2014.[4] 李云龙.解读习近平两会重要讲话: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7.[5] 莆仁元,唐文辉.陕西西乡百家民企创新帮扶显效.中华工商时报, 2016.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立篇二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提出的背景,分析了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路径:必须建立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的驻村帮扶机制;必须建立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必须建立合理的扶贫资源配置机制。

【关键词】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构建路径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来的。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式扶贫而言的,是指根据不同贫困区域和不同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方法创新,坚持“谁贫困就扶持谁”的精确对象化原则。精准扶贫是推进“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我国贫困人口到能够如期脱贫的关键之举。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这对精确识别贫困、有效配置扶贫资源、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推进产业扶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提出

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1442万人,贫困发生率比2014年下降了1.5%。这是我国精准扶贫计划实施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到要如期实现我国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尽快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2013年11月,习近平在考察湖南湘西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3年12月中央又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必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仅仅停留在解决扶贫资金的筹集、扶贫资源的整合和使用等问题,而未能提出有效措施有效解决扶贫资源的分配、管理、使用、考核等问题,这导致扶贫资源不能准确到村到农户,甚至出现该扶的没有扶、穷的没扶扶富的、大水漫灌等不良现象。当前,要想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必须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科学有效地对贫困对象进行识别,因地制宜地对扶贫资源进行精准配置,特别是要对贫困农户进行精准化产业帮扶,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立体化、全方位化,保证国家扶贫资源惠及整个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

二、当前我国扶贫工作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科学有效的扶贫识别机制

我国当前的扶贫识别机制存在对贫困人口的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清等一系列不精准问题。其一,对贫困对象、贫困原因及脱贫办法等没有精准的把握。很多地方主要由基层干部估算扶贫对象,对本地有多少贫困人口、为什么贫困、如何来脱贫、采取什么措施来帮扶等问题没有精准的把握好,于是各地经常出现浪费扶贫资金的现象,致使扶贫未能扶到点子上。其二,没有健全和完善的扶贫机制。如各地扶贫搬迁资金基本上采取政府和搬迁户共同分摊的办法来解决,这可能导致政府因财力困难而分担一小部分搬迁资金,搬迁户承担大份额资金,最后造成搬迁出来的是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户,贫困农户搬不出来。其三,没有多角度识别贫困状况。有些地方仅仅凭农户收入情况来识别贫困状况,而忽视自然条件、地域差别、各地经济整体水平的差异、居民生活习惯等导致贫困的因素,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为即便年收入一样,也可能出现贫困程度不一样的情况,所以应该因地制宜地建立多角度的贫困识别评价体系。

2、缺乏健全的驻村帮扶机制

虽然当前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安排了干部驻村扶贫,但是由于没有健全的驻村干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驻村干部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一些贫困地区的党政领导没有足够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为扶贫开发既是要花钱的事情,又是难以出成绩或出点成绩不明显的事情,所以扶贫责任心不强。同时,当前我国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不健全,使扶贫责任制难以真正落实,导致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不认真落实扶贫工作,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在结对帮扶中走形式,不带真正感情,没有明确的项目和思路,导致扶贫工作进展缓慢。

3、缺乏扶贫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公共服务建设差距等问题。贫困地区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那些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非常滞后,交通条件也很差,目前仍有一些贫困地区尚未通油路,一些建制村还没有通公路,这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发展。此外,因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是政府主导型的,贫困人口本身只是被动参与,消除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也是造成贫困地区脱贫困难的原因之一。以上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政府没有很好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配置扶贫资源造成的。如果长期缺乏扶贫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到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就很难完成。

三、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构建路径

1、必须建立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

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必须有科学的贫困识别机制作保障。其一,必须准确识别贫困对象,并采取相应的扶贫措施。对政府来讲,必须根据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因地制宜、因户定策的脱贫措施。其二,要有明确的贫困识别程序。要根据贫困情况,通过“指标分解、广泛宣传发动、农户自主申请、入户调查核实、村级民主评议和票决、乡镇审核和公示、县级审批和公示、信息采集和建档立卡的程序”,[1]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其三,要准确识别导致贫困的原因。政府选派干部进村入户摸清贫困状况,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从而建档立卡,摸清贫困户、贫困村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动态化的帮扶措施。

2、必须建立健全的驻村帮扶机制

其一,必须完善干部考核机制。驻贫困村的干部都是党委政府选派的,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机制,明确干部驻村时间、工作任务、考核办法等,既能给驻村干部一个到农村锻炼的平台,又能考察驻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沉心贫困地区,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其二,要强化对驻村干部的业务培训。县扶贫办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驻村干部进行常态化的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对村干部也要进行专题培训。其三,要建立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村的长效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结对帮扶贫困村的制度,定期派出干部驻村帮扶,使每个贫困户都有结对帮扶责任人。

3、必须建立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开发机制

以往我国政府在扶贫中主要是针对农户的实际需求而采取相应的扶贫举措,而很少关注产业扶贫,使农户的脱贫意识没有激发起来。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机制: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想将农产品变成市场上的商品,必须发挥企业的作用。应该根据各地产业发展优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利益共享”的产业开发机制,有效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合作社,实现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对联”,改变简单向农户发放扶贫物资的传统扶贫思路,这样既提高了扶贫资金的效益,又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互利双赢。另一方面,必须创新企业的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有力武器。因此,扶贫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教育。扶贫企业要注意吸收入驻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增加他们的打工收入,这既有利于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又能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从而使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本充分涌现出来。总之,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开发机制有利于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4、必须建立合理的扶贫资源配置机制

扶贫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其一,必须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建立扶贫项目县级审批机制。县级政府要严格扶贫项目审批程序,实行公开竞争立项的原则,并对扶贫项目开发的效果进行审计检查、验收评估、绩效评定。其二,必须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既要兼顾公平,又要突出效益。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增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正向激励作用,资金分配与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挂钩。”[2]县级政府必须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相关规定,创新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在有效防范扶贫资金管控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支持发展扶贫小额信贷,”[3]增强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三,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主动性,并且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形式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只要适合市场化方式来运作的扶贫开发项目,必须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制定相应的项目实施指导性意见,探索和研究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购买社会服务的试点工作。尝试性采取委托、承包、采购等多样化形式,将扶贫开发项目交给社会力量去承担,并且宣传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与扶贫慈善事业,形成扶贫开发的社会合力。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立篇三

贵州省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研究

关于贵州省安龙县扶贫机制的研究

杨艳

【摘要】: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状况、贫困原因、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重点就安龙县扶贫机制进行深度考量。通过对安龙县扶贫情况的实证调查和深入分析,认为当前安龙县乃至其他贫困县(市)的扶贫工作,在政府主导总体上加大贫困县(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应通过建立和完善一些必要的扶贫机制,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强大扶贫合力进行扶贫攻坚;应突出当地资源优势,重点以发展扶贫产业为主要手段,选准适宜贫困县(市)当地发展的一些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应着力激发和调动贫困县(市)农民的主体意识,切实做好贫困县(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农民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的有效结合,最终通过扶持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加上农村低保制度等,统筹解决贫困问题。

【关键词】:安龙县 贫困县(市)扶贫机制 公共管理

【目录】:

 摘要4-5 引言8-13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8 

二、研究参考文献8-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安龙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贫困状况13-18  第一节 安龙县基本县情及贫困情况13-14

一、安龙县基本县情: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南盘江上游的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素有“西南屏障”、“黔桂锁钥”之称。地跨东经104°59′~105°41′,北纬24°55′~25°33′。东、东北、北、西分别与册亨县、贞丰县、兴仁,县和兴义市接壤,南隔南盘江与广西隆林自治县相望,东西宽67千米,南北长约53千米,全县总面积2237.6平方千米。2012年末常住人口35.9万人,户籍人口为4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7.25%。2012年,辖招堤、栖凤2个办事处,龙广、德卧、万峰湖、兴隆、木咱、洒雨、普坪、新桥、龙山、戈塘10个镇,笃山、海子、钱相、坡脚、平乐5个乡。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安龙县贫困情况

第二节 安龙县的贫困特征14-15 第三节 安龙县的贫困原因15-18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15

二、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影响15

三、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影响15-16

四、扶贫依赖心理的影响16

五、教育基础设施匮乏的影响16

六、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影响16-17

七、城镇化水平低的影响17-18 第二章 安龙县扶贫工作开展情况18-28 第一节 扶贫工作的开展18-22

一、扶贫对象的锁定18-19

二、扶贫资金的使用19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19-20

四、社会扶贫方面20

五、产业化扶贫工作20-21

六、整村推进项目实施21

七、贫困人口素质和技能提高方面21-22

八、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工作机制的建立22 第二节 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22-23

一、贫困面大幅下降,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2-23

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23

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口素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3-28

一、扶贫对象瞄准偏差大,贫困人口受益率低23-24

二、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复杂,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24-25

三、扶贫资源渠道分散,难以形成整合效益25

四、贫困人群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25-26

五、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能力低下26-27

六、地方财政收入少,扶贫开发总体投入不足27-28 第三章 安龙县扶贫机制方面的探索28-35 第一节 扶贫对象瞄准机制28-29 第二节 扶贫资源整合机制29-30

一、整合资金,拓宽投入渠道29

二、创新融资方式,带动金融资本注入29

三、推行“以奖代补”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29

四、推动扶贫资金滚动发展29-30 第三节 扶贫效果评估机制30-31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31-33

一、结合“两基”攻坚普遍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发展能力31

二、贫困地区人群的人力资源开发31-33 第五节 定点扶贫与对口帮扶机制33 第六节 社会扶贫机制33-35 第四章 安龙县扶贫机制创新完善的对策35-45

一、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和瞄准机制的建立35-36

二、由“四到省”向“四到县”资源传递机制的创新36-37

三、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向机制的完善37-39

四、扶贫资金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创新39-40

五、扶贫资源整合机制的完善40

六、社会帮扶机制的创新40-41

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提高机制的完善41-42

八、创新建立农民主体参与机制42-43

九、农民组织化培育引导机制的创新43-44

十、扶贫开发效果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44-45 结语45-46 参考文献46-47

2014年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2014年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扶贫开发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把扶贫开发的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预期目标

2014年,实现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8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扶贫对象150万人以上(按2300元扶贫标准),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达到2011年省内先进地区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一)认真学习中央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1.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真扶贫、扶真贫”的意义,从全局和战略抓扶贫,从治国理政高度抓扶贫,用重中之重的思想抓扶贫,转变作风抓扶贫,用科学态度抓扶贫,用底线思维抓扶贫,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抓扶贫的七大战略思想。

2.大力抓好中办发25号文件贯彻落实。坚持贯彻落实中办发25号文件,及时了解各级扶贫部门贯彻落实文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文件提出的“六项机制改革和十项重点工作”,出台我省《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并组织实施。

(二)大力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破除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在全省范围配置扶贫资源。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内生动力,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下放权利、加强监管、创新机制、先行先试、探索路子,为全国扶贫开发作出示范。

1.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制定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从2014年起对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扶贫导向考核,研究建立贫困县的考核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承诺机制、退出机制,完善扶贫开发绩效评估体系。

2.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精准进退机制,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全面完成900万人、9000个村的建档立卡工作。建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通的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全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在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基础上,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规划,全面开展以“六个到村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措施,做到县级实施规划与精准扶贫的两个轮子一起转,注重精准扶贫与区域化、产业化高度结合,精准扶贫与六个到村到户的高度融合。

3.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一是改进资金分配方式。2014年,将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50%以上直接分配到县,由县级审批项目。二是开展减贫包干试点。从全省13个经济发展困难县中,选择3-5个好、中、差的县开展“减贫包干试点”。三是改革资金绩效评估方式。由部门内部评估转变为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独立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估。

4.改革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机制。改革扶贫项目审批和管理方式。2014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开始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实行扶贫项目县级审批、省市(州)备案,乡(镇)实施和初检、县级验收、加快乡(镇)级报帐制管理。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扶贫项目,将有关改革性内容纳入国家制定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省、市(州)两级将主要精力放在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上,县(市)级根据中央政策和当地实际,科学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建立科学、规范的扶贫项目库。

5.创新金融扶贫机制。进一步开展小额信贷试点工作,完善创新小额信贷到户扶贫形式。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四权建立,积极开展诚信村、寨建设。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扶贫投融资担保平台,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发起设立阳光共济扶贫产业发展基金。

6.健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帮扶机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分期分批向全省贫困乡镇、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真蹲实驻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不稳定脱贫,队伍不能撤。各级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主要帮助配合帮扶村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做好贫困人口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等工作,落实“六个到村到户”,帮助帮扶村和贫困户协调并落实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重点帮扶措施,帮助帮扶对象发展生产、提高素质,在规定时限内帮助帮扶对象稳定脱贫致富。与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建立驻村工作队在扶贫脱贫奔小康建设工作上的协作、联动考核机制,推动驻村工作队规范化、制度化。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1.着力推进十大扶贫产业。围绕全省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做大做强十大扶贫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完成种植核桃150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30万亩,投放畜禽26万个羊单位,完成脱毒马铃薯优质14万亩扩繁、200万亩大田移栽任务。新造油茶林1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5万亩,建成扶贫蔬菜产业园区和产业带220万亩,新建精品水果基地12万亩,打造及命名5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10个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点。

2.着力发展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区域推进示范带动的要求,继续选择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加快示范县脱贫致富步伐。雷山立足以乡村旅游、茶产业,创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示范县。麻江立足以产业特色,创建精品果蔬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思南立足以园带区、以区促业、以业带户,创建现代农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平塘立足以山地高效农业,创建“绿色有机”扶贫攻坚示范县。德江立足以园区建设,创建“生态养殖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岑巩立足以思州柚、茶叶、生态畜牧业,创建“思州精品”扶贫攻坚示范县。普定立足以花卉苗木、核桃、精品水果,创建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安龙立足以蔬菜、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创建蔬菜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普安立足以核桃、茶叶、烤烟、草地生态畜牧业,创建“四大”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大方立足以天麻、丹参、党参,创建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纳雍立足以核桃、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创建干果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

3.着力创新十大产业园区。以创新破瓶颈,实现原有20个省级重点扶持的园区基本成型,部分园区继续位于全省前列,其余省级园区建设进度加快;启动建设一批新园区,力争新增一批扶贫园区跻身省级重点园区前列。实现扶贫园区的新突破,以“六个突出”、“六个着力”为重点(即突出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突出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经营主体培育、突出生产要素聚集、突出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着力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创建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强化科技服务、着力打造支撑平台、着力提高综合效益、着力增强示范辐射和扶贫带动作用),实现园区建设大的进步。

4.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户互助合作、技术部门+乡镇政府(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六种成功模式,创新扶贫精准制导机制、扶贫效益到户机制、扶贫项目实施机制、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扶贫项目实施成功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大力推进素质提升

1.围绕“四化同步”,以提升贫困人的素质为目标,采取职业教育进校区、进工厂,农业实用技术进基地、进园区、对口帮扶异地培训、转移等多种行之有效方式,与省教委、社保厅、农委、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密切协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按每年60万户的规模在3年内对建档立卡户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减贫脱贫。围绕教育“9+3”计划,充分发挥省教委100所职校的作用,提升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围绕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施“雨露计划·1户1人”计划,完成2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完成“圆梦行动·助学工程”0.5万人(次)和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3万人(次)按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完成好“雨露计划”试点工作的交办任务。组织各级、各类贫困地区干部1万人(次)培训。2.按提高会议质量,减少会议数量,实行以会代训,提高会议成效的要求,统筹安排以下会议。国家层面:6月中下旬争取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议。7月在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中召开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会议。9月召开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产业发展大会。省级层面: 9月召开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现场会。省办层面:5月初召开对口帮扶工作会议。5月中旬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议。8月召开果蔬产业发展会议。9月召开集团帮扶重大事项推进工作会议。10月召开油茶产业发展会议。11月召开核桃产业发展会议。

(五)大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

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村级道路、饮水安全、教育扶贫、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乡村旅游、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亿元,对贫困农户3.34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亿元,组织实施700口小康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0.8亿元,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和民族特色村寨择优确定54个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开展示范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0.5亿元,组织实施150公里小康路建设。

(六)大力推进社会扶贫

1.积极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向8个帮扶城市争取财政援助资金力度。结合我省精准扶贫要求,引导帮扶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充分发挥帮扶资金,项目引领性、示范性、探索性的作用。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帮扶双方共建1个以上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各市(州)、省旅游局与对口帮扶城市互为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引企入黔工作,有效承接帮扶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继续加大双方党政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挂职、交流工作力度。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培育帮扶双方的精品旅游线路。

2.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加强与相关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沟通交流,围绕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和三大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指导各县编制科学合理的定点扶贫规划和工作计划,签订帮扶协议,以规划引领定点扶贫工作。加强与省委组织部、省直工委等部门的合作,做好干部驻村工作,以帮助乡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推动构建群众工作网络等开展驻村工作。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3.集团帮扶。扎实推行党政领导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集团帮扶模式。继续推动省领导联系的县、定点的乡在3年时间内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加强指导集团帮扶项目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督促各县抓好项目实施。

4.积极推动重大事项帮扶。继续全面实施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健全大扶贫领导体制,各市(州)和相关省直厅局主要负责人与贵州省委签订扶贫攻坚重大事项目标责任书,建立省委、省政府负总责,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省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省直各厅局各司其职,市(州)具体负责,县乡狠抓落实,实施与扶贫绩效考评挂钩、群众主体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管理体系,对省直部门、市(州)、县实行“定部门、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定奖惩”的责任机制。

四、组织保障

(一)转变机关作风。全面落实办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建制任务,强化规章制度刚性执行,形成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巩固提升活动成果。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开展驻村帮扶,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办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方案》以及《贵州省扶贫办整顿机关作风实施方案》。

(二)加强工作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六大改革,五大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三个十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处室、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严格实行月目标检查制度,列入全年目标任务和评先选优考核。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年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同时,配合省人大《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

(三)做好扶贫宣传工作。加强对各地扶贫宣传工作的指导,把扶贫宣传和其他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同步检查、同步推进。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中办发25号文件开展宣传。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扶贫开发领域,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法规教育和警示教育,夯实廉洁从政思想基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党组主体责任、纪检监督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规范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强化对财政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分配使用和运行情况,办机关党员干部遵守各项纪律情况,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十项规定情况的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问题查处力度,保障本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贵州毕节构建精准扶贫“十子”机制

“精准扶贫就是要精细、准确,要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办法,‘十子’机制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十子’机制的推行,就是要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所谓‘十子’机制,就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精准扶贫工作的流程和工作方法。从“瞄靶子”中的“底数精准”到“造册子”中的“责任管理精准”,具体有“35个精准”。

“扶谁的贫,对象是谁,如果不挨家挨户细看细问‘瞄靶子’,还真不太知道。”海雀村村委会主任文正友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工作队的干部就下来“瞄靶子”了,市和县联合组建扶贫工作队住到村里,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分布,最后确定今年全村减贫脱贫帮扶对象为70户250人。

海雀村民吴天华说,他今年开春来“忙够掉”,因为他除在5亩洋芋地套种红花、喂两头牛,还想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帮得那么细,哪个好意思再穷?” 目前,在海雀,扶贫工作队和扶贫对象通过“十子机制”,积极为实现稳定脱贫,将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园区等多个发展要素链接起来,用产业链建设推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体运作,对接好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的联系,为脱贫致富铺平多条路径。

“母牛下个崽一个月可赚一千多,划算!我今年就提个劲喂至少两头‘西门达尔’牛。”海雀村贫困户王正付明白了扶贫队员解释和承诺的“十子”机制,心里渐渐有了脱贫的底气。

“十子机制十步曲,十子合一齐用力,精准扶贫拔穷根......”毕节市扶贫办主任吴学军说,“以海雀为‘样本’,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市范围推行构建‘十子’机制的做法,确保帮助既定的40万贫困人口在年内实现减贫脱贫。”

精准扶贫:创新的“贵州模式”

2014年09月26日09:01 周琰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穷落后一直是贵州省醒目的标签。在金融扶贫工作开展十分繁重,任务异常艰巨的情况下,人民银行贵阳市中支突出重点,合力攻坚, 打造出了精准扶贫的贵州模式。

秋天是贵州的乡村最迷人的季节。田野渐渐镀上金色,美丽的苗族姑娘挑着篮子,轻盈地穿梭于梯田。在这金秋时节,为了深入了解金融扶贫服务工作的具体情况,记者随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采访小组来到了贵州省,参与调研人行货币政策工具在扶贫工作中的实施效果。

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穷落后一直是贵州省醒目的标签。在金融扶贫工作开展十分繁重,任务异常艰巨的情况下,人民银行贵阳市中支突出重点,合力攻坚, 打造出了精准扶贫的贵州模式。

瞄准:精准扶贫的根本

找准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真扶贫、扶真贫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其要务就是扎实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把真正的农村扶贫对象甄别出来,并了解其致贫原因,掌握帮扶需求,明确帮扶责任,这是加快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根本。

秋雨绵绵,山间升腾起层层薄雾。记者一行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市麻江县的复兴村。

雾霭中的复兴村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全村共23平方公里,辖16个自然寨,887户,共有3435人。复兴村原有“老6最”,即村民最穷、交通条件最差、环境卫生最脏、产业发展最少、单身男性最多、地质灾害最频,是近年来贵州省金融扶贫的重点。

麻江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响应人行金融扶贫号召,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并率先推进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农信社瞄准贫困区域及贫困个体,深入每寨每户,进行摸底调查,评定信用村、信用镇及信用户,并以此进行评级授信。2011年至今,累计投放扶贫贷款5337万元,户均5000至10000元,受益533户。为进一步减轻村民负担,麻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采用双返息模式,即信用户返还10%利息,信用村、信用镇各返5%利息,利息返还率共计20%。

复兴村主任金化超告诉记者:“2011年,复兴村人均年收入2500元,在农信社的资金支持下,全村开展土地承包、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去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5100元,今年预计能有8000元。”

在贵州人行系统及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复兴村展现了“新6最”的良好风貌,即村民致富步伐最快、硬化路面最长、修建桥梁最多、产业布局最广、环境卫生最佳、生态保护最好。

创新:精准扶贫的抓手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人行贵州市中支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因户施策”,创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一把钥匙一把锁,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精准到贫困对象上,并加大了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倾斜,立足群众发展所求,实施产业化扶贫,在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上下工夫。

贫困村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就是产业乏力,增收缓慢。贵州省各人行系统通过扶贫贷款贴息、互助资金、连片开发等措施,扶持农户发展生产。特别通过培植合作社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以发展促扶贫奔小康。如位于贵州省黔南瓮安县的华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合作社”模式,带动周边400余农民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达两万元。

在大片在建的蔬菜大棚间,记者见到了带着浙江口音的华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施贤坚。“我从17岁来到贵州,对贵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公司现在共有400余户加入合作社模式,其中大部分为贫困户。为了更好地实现社员致富增收的目标,公司从2012年开始,向黔南农信社申请贷款1300万元,但是利息支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今年,我们一共贷款2460万元,其中一半走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双加’模式,这样一来,年均利率减少三分之一,一年的利息支出节省近80万元。”施贤坚说。

经过7年发展,华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果蔬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

施贤坚提到的支农再贷款“双加”模式便是由人行黔南中支创新推出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方式,是指由承贷银行根据支农再贷款额度的一定优惠比例匹配自由信贷资金,向借款人发放定向优惠利率贷款,并由地方财政给予一定利差补贴的支农惠农运作方式。

华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仅仅是黔南众多精准扶贫、金融惠农工程的一个缩影。人行黔南中心支行行长秦少华向记者介绍说:“去年以来,人民银行黔南州中心支行确定了‘一线六点’的金融扶贫主线和工作重点,即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施精准扶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为主线,围绕‘引导涉农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三农’信贷融资成本、加大政策资源整合、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六项工作重点,切实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融资成本,深入推进金融扶贫服务’。”

统筹:精准扶贫的推力

近年来,贵州省建立了 “政府领导、人行牵头、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各方统筹成扶贫最大合力,着力助推精准扶贫。人行贵阳中支在其中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贵阳中心支行组织全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通过加强对主要涉农金融机构考核、创新支农再贷款担保方式、开设支农再贷款授信管理试点、优先办理再贴现等工作,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投放。

二是配合贵州省扶贫办,推动扶贫贴息机制改革,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至2013年,贵州省累计获得国家扶贫贷款贴息资金3.66亿元,其中项目贴息资金1.56亿元,到户贴息资金2.1亿元;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贴息到户贷款52亿元和项目贷款42亿元。

创新贵州精准扶贫机制研讨会在筑召开

陈海峰出席

2014年 12月23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和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创新贵州精准扶贫机制研讨会”在贵阳举行。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陈海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海峰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央和各方面关心支持下,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改进工作、提高水平,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对于我省加快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

陈海峰强调,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认真总结我省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实施精准扶贫的内涵和要求,着力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要做实做足“六个进村到户”,认真细致做好基础性工作;要改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把精准扶贫工作做成廉洁工程、德政工程;要着眼于同步小康建设,统筹处理好实施精准扶贫与民政救济、社会保障、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精准扶贫不断取得新成绩。陈海峰表示,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多年来产生了不少优秀成果,并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要支持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为早日实现贵州中国梦创造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农委、省扶贫办、省社科院、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方面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贵州省威宁县创新“六个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来源:中华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4-11-21 祖文韬

贵州威宁同步小康展驻村工作自开以来,按照“程序公开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普遍满意”的要求,切实履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职责,把握好建档立卡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节奏,提高办事能力,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建立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国家贫困户识别标准,采取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方式,摸清贫困底数,准确摸清贫困农户基本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开展建档立卡、登记造册等工作;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实施帮扶。

建立精准扶贫责任对位机制。明确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工作措施,做到出实招、办实事,真扶贫、扶真贫。建立村支“两委”人员、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点对点”、“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的结对帮扶制度。

建立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机制。根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采取资金整合的办法, 集中力量建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精准扶贫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工作。探索建立抵押担保、信用担保贷款机制和平台,逐步建立健全贫困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三权”抵押贷款的多元担保机制。开展资金互助,建立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基金,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帮助贫困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建立精准扶贫激励约束机制。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驻村工作成效和结对帮扶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和已经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建立精准扶贫组织运行机制。建立驻村工作队员与乡镇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合力共抓精准扶贫工作局面。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物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加快脱贫步伐。组织实施精准扶贫试点示范工程,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先进典型经验。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立篇四

创新扶贫机制

促进精准扶贫

摘要:当前我国呈现出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容易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例如贫困人口过多,政府负担和压力巨大,贫困延缓社会发展的步伐等。虽然国家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政策,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导致扶贫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对扶贫政策和措施进行改革,也是政府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创新机制;精准扶贫;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2016.08.032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设定了到完全脱贫的目标,而各省也确定了今后扶贫工作开展的原则,即以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思想为指导,对重点贫困县、特困县拓展扶贫政策,从而达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面奔小康的目标。笔者就创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主要是指政府扶贫过程中应当具有系统化理念,即通过由上而下进行逐个地区、逐个村镇,逐户逐人进行核查,然后按照指定程序锁定准确的扶贫目标,即入户评议、地区公开、政府审核、市检查以及省备案的逐层程序,从而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同时本着统筹以及持续发展的眼光,从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入手,可以分为居住条件、家庭负担、经济来源三个方面,然后将锁定的贫困目标再次分为三种:特困人口,即没有基本生活保障;五保户,即只有低保来源,生活困难;一般贫困户,即难以维持未来发展,从而进行识别和区分,采取相应的手段,差别扶贫,进而将扶贫工作有效落实下去[1]。明确救助

明确救助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在救助过程中应当明确救助机制以及底限,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低保标准,即对不同困难程度的低保户每月可以发放不同数额的特殊补助金,而且可以根据低保类型配合新型标准完成扶贫目标;二是强化资源统一,即对更多发展困难户,解决相应的生活资源缺乏问题,诸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饮水问题等,发挥教育、住房、交通以及水利部门的联合效益,体现系统化扶贫方法,若暂时无法解决相应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对贫困人口进行相应补助,特别是一些残疾类贫困人口;三是优化保障,主要可以对供养进行统一或者分开落实,主要目标就是保证五保户的基础生活条件,例如以福利院、敬老院等形式对贫困人员进行集中供养等[2]。教育扶助

教育扶助也应当遵循从个人到户再到村、镇的循序渐进原则,即通过省、市、镇、村四级协助,从而加大扶贫政策宣传,特别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宣传,主要是提升贫困人口整体劳动素质以及就业能力,特别是一些特困户,家庭内部包含正常劳动力,则可以通过特殊招聘的方法优先分配就业。另外强化在校特困生的学业资助,避免因为学费问题而导致辍学,同时也能减少贫困代际传递。服务落实

加大服务落实也是扶贫的一种特别有效的策略,特别是对于公共服务项目来说,应当抓住项目落实,进而将其深入推广到家家户户,例如对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投资方式建立自来水厂,然后根据地区贫困人口情况,酌情进行免费安装和提供自来水服务。可以联动地区集市、银行、交通以及娱乐等服务推广,让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得到相应改善。另外,着重加大地区危房改造力度,同时村镇规划、农村改造等服务,引导贫困户建立特殊居住区,从而推动搬迁扶贫策略实施。动态管控

要保证扶贫是“真扶贫”,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大动态管控力度,主要也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一是构建动态管控机制,目标主要是根据“抓观点,精引导,细清除”入手,从而构建起准确的贫困人口数据库以及脱贫流程记录,同时每年跟脱贫人口数目定期进行审核和注销,若出现返贫,则应当二次审核,并且进行记录;二是强化区分监测机制,主要将贫困户归纳为民政局的监管职能,以救助扶贫的方式介入,同时诱发市场的推动例,开展开发扶贫策略,另外对一些“暂时贫困”的人口,则应当仔细监督管理,同时利用社会扶助,从而达到参与扶贫目标;三是通过科学评估体系构建,获得扶贫具体效果。例如将贫困人口平均生活水准以及脱贫人数作为判定指标,进而每季度核查,每年一验收,从而保证扶贫策略循序渐渐,逐步落实下去。结语

创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是目前政府部门急需落实的政策,也是改变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的最好方法,要保证扶贫工作的完全落实,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落实,配合多种制度联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海涛.创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探索[j].政策,2014,06(06):49-50.[2]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精准扶贫结硕果 凝心聚力勇于担当精准脱贫再发力――黑龙江“十二五”扶贫开发成就巡礼(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5,10(05):01-12.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立篇五

上常庄小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根据县局教育精准扶贫精神和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安排。本着“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智”的精神,制定我校准扶贫工作机制。

一、加强对学生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多关注贫困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鼓励该生的进步。经常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记录。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

三、要关心、爱护贫困后进生。

任何学生、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后进生则易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其优点,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学生进步的。作为老师,应尊重他们,进可能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爱他们,爱是具体的,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慢慢地去感动、感化学生。

四、关爱贫困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1)做到“真诚”二字,教师不应该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

(2)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后进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

(3)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后进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五、教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现实情况。

要必须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对其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矗要充满信心地去亲近他们,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和“知心人”。

六、技术支持

积极和帮扶学生家长联系,进行家访,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需要,利用学校的条件提供技术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扶。

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日前,河北省教育扶贫工作现场会在石家庄市灵寿县召开,与会代表观摩了灵寿县教育扶贫工作,听取了石家庄市、保定市、宽城县、青龙县、威县5个市县的典型发言。河北省副省长许宁、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教民发表重要讲话。

许宁副省长就全面推进全省教育扶贫工作讲了3点意见:

一、认识要再深化,以更高的站位看待教育扶贫

许宁说,当前,我省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换接续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落实好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实现增长速度的换档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无一不需要教育的有效促进,无一不需要人才的有效支撑,无一不需要创新的有效引领。可以说,教育扶贫,是利当前管长远、最根本可持续的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扶的是智力,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之举。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完成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任务,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人才培养、激发人才活力,依靠人才红利破难题、趟新路。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创新创造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可见,“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

教育扶贫,扶的是思想,这是贯彻国家发展新理念的战略之策。生活上的贫困只是外在的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才是内在的根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贯彻新理念,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亟需教育来普及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运用、新的文化创意,解决贫困地区观念陈旧、思想落后、意志薄弱、思路不清的问题。可见,“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

教育扶贫,扶的是能量,这是推进全面改革新任务的战略之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一方面,通过优先发展教育,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可以让大批有志向、有能力、有决心的孩子走出大山,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家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可以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其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可见,“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近年来我省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目前65个贫困县特别是列入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37个县,发展底子依然较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教育扶贫作为最有效、最持久的脱贫方式,把办好贫困地区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将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彻底拔掉贫困落后的“穷根”。

二、重点要再聚焦,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教育扶贫 许宁说,教育扶贫工作线长面广,要按照“不让一所学校掉队,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的要求,以扶贫开发重点县薄弱学校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为主要对象,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倚重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工作中要以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全面改薄”项目和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为载体和抓手,突出做到“四个坚持”,努力实现“六个全”的目标。

“四个坚持”,即:坚持育人为本、脱贫为要。优先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突出教育扶贫“造血”功能。通过帮扶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带动贫困人口整体素质提升,助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坚持全面覆盖、精准发力。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构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因地制宜、因校谋划、因生施策,确保扶持到校、资助到生。坚持工程带动、改革驱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领域有关计划、工程、项目向贫困对象精准投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贫困家庭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坚持五级联动、协力推进。建立省统筹、市协调、县落实,省、市、县(市)、乡(镇)、校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集中发力、各方出力、持续用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六个全”的目标,即:一要实现困难学生全程资助。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建档立卡管理制度,全面掌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为实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打牢基础。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折不扣兑现有关学杂费免除和助学金奖补政策,确保符合资助条件的子女都能享受到资助。

二要实现薄弱学校全面达标。当前,“全面改薄”已经进入承上启下的攻坚阶段,国家明确要求2016年底校舍建设竣工率和设备采购率均完成规划任务的50%。各市县一定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充分解放思想,切实解决难题,在建设用地等“卡脖子”问题上创新思路、寻求突破,确保改薄任务全面落实到位。任何市县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全省的后腿。

三要实现均衡发展全数验收。已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的县(市、区),要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提升效果,即将接受检查验收的县(市、区)尤其是贫困县,要精心谋划、提高标准、迎头赶上。要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四要实现职教通道全部畅通。把“两集中”(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推动初中向重点乡镇集中,高中和职业教育向县城或产业园区集中)作为推进产城教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尊重规律、积极稳妥,进一步畅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道、中高职衔接通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联通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五要实现教师培训全员覆盖。依托“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三支一扶”“免费师范生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免费培养”等项目,为基层学校输送、培训一批高素质合格教师。要完善贫困县(村)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轮训机制,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要实现智力扶持全力支撑。采取对口帮扶和阶梯帮扶的方式,引导和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省属、市属高校与贫困县建立帮扶关系,在人才培养、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我们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投入、严实的举措、不懈地努力,将教育扶贫的成果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贫困家庭孩子入学率的持续攀升上,体现在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规模的持续壮大和人口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上,体现在贫困地区生活的持续改善和贫困人口的持续锐减上。

三、责任要再落实,以更强的保障抓好教育扶贫

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切实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省委、省政府是下了大决心的。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工作合力,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作抓实抓好。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扶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安排,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落实好第一责任。省教育厅作为牵头部门,要履行好职责,会同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抓好任务落实。

二要坚持一线指导。各级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要常协调、勤调度、多问效,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多到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确保教育扶贫扎实有效推进。省级层面在抓高等教育上档升级的同时,将更多地在基础教育均衡化、职业教育特色化上出思路、出招数,为教育扶贫添砖加瓦。

三要加强检查督导。国家部署的“全面改薄”项目,已列入省政府专项督查内容。省政府督查室要对照中央和省里有关要求,会同教育、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等部门,制定督促检查方案,对工程建设进度、指标完成情况、项目推进质量等逐项督查、跟踪问效,有关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向全省通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要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对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和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

四要深化舆论引导。各地要加大对教育扶贫工作的宣传报道,多角度、全方位报导工作开展情况,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扶贫工作,努力营造导向鲜明、声势强劲、富有特色的舆论氛围。

刘教民明确了全省教育扶贫工重点作的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切实抓好教育扶贫重点工作

刘教民进一步明确教育扶贫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着力推进精准建设。要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学校布局,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要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实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应宿尽宿。加大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着力推进精准资助。认真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资助工作,有效地帮助贫困生实现无障碍就学。教育部门要主动与扶贫部门对接,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建立详细台账,摸清底数,打好基础。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资助政策家喻户晓。

三是着力推进精准帮扶。抓好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的结对帮扶体系。抓好学生结对帮扶工作,建立“一对一”关爱贫困学生机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通过扎实工作,确保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无缝对接。

四是着力推进师资培养交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证城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实行县域内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和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落实好贫困县教师职称晋升和待遇保障政策,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进行倾斜。

五是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完善以市内各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需求,按照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平设置专业,积极组织引导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扶贫功能,做好返乡在乡农民工、企业在职职工、农村妇女的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及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坚决确保教育扶贫落到实处 刘教民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在工作中,要坚持“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原则,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切实提高教育精准扶贫实效。

一是做好对象识别。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对教育系统和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和贫困学生情况全面摸底,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为开展扶贫攻坚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薄弱环节进行分类研判,区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做到取长补短,精准帮扶。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关于推进教育脱贫行动的实施方案》内容丰富、惠及面广,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都要做好对接、抓好落实。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省里的实施方案,是省级层面教育系统扶贫攻坚的统筹方案,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教育扶贫政策,吃透精神实质,结合自身实际,抓紧编制完善各自的实施方案,找准定位、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强化措施,将教育扶贫工作任务在本地落细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抓好项目实施。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对教育帮扶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上既要关注到“点”,也要覆盖到“面”,做到“点面结合”。在“点”上,各项涉及人的免费资助、支持项目要以建档立卡为依据,精准到人,增强贫困群众对教育扶贫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面”上,涉及的项目,如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要优先支持,全面覆盖到“贫困村”,落实到“薄弱校”,力争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系统内部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在这里需要强调两点,第一点是从教育扶贫开展范围来讲,教育扶贫不单单是62个贫困县的事,一些地市虽然没有贫困县,但是仍然肩负着贫困生资助、贫困教师帮扶、薄弱学校改造等方面的任务,各地教育部门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谋划工作。第二点是从教育系统来讲,要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教育扶贫不是一两个处室(科室)的事,而是教育系统的大事。要纠正“教育扶贫就是教育资助、教育扶贫就是给点钱”这样的狭隘观点,除教育资助、增加教育投入以外,教育扶贫的内涵更应包括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等内容。

三、强力推进“全面改薄”攻坚工程

刘教民强调,2016年是“全面改薄”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在提高土建类开工率、竣工率方面综合施策,确保完成“双过半”的目标。

一是抓进度,全力以赴完成任务。改薄资金量这么大,而且是“缺什么补什么”,这是补齐短板、兜住底线、推进标准化的大好机遇,但是有的县没有深刻认识、也没有用好。目前,“全面改薄”时间即将过半,可以说是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市、县要全力以赴,动员一切力量,切实加快土建类项目进度。在项目实施上,要提前谋划,充分考虑土地征用、项目审批、招投标等前期手续时间较长的情况,提前一年或半年来安排项目,尽早启动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在资金支出上,各地要进一步加快资金支出进度,当年下达的专项资金要力争全部实现支出,建设资金最多结转一年,否则按照规定资金将被财政部门统筹。

二是抓质量,毫不动摇守住安全底线。“全面改薄”要牢牢把住质量关,确保师生安全。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规范标准,严格按照抗震防护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精心设计,认真施工,严格验收。二要不折不扣地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格控制勘探、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准入门槛。三要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切实把好施工材料进场关、隐蔽工程检查关、工程竣工验收关。四是严把设备采购质量关。严格按照省制定的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采购基本技术要求,严把招标采购规范关和设备验收质量关。

三是抓布局,细致周密调整项目规划。省里的原则是可以对土建类项目调整,但是在程序上需经县政府会议研究通过后报各市政府备案,并报送“省改薄办”。各县调整前要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重点审核实施范围是否符合要求,建设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规模豪华建设问题,资金来源是否明确具体,地方资金是否落实等。调整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今年调整的项目必须保证资金有来源、当年可实施,当年不能实施的项目暂不进行调整。

四是抓督导,强化“全面改薄”绩效管理。今年2月,省制定出台了《“全面改薄”工作专项督导实施办法》,各地要按照办法要求,采取“日常监督与动态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县责任督学的作用,强化对“全面改薄”工作的日常检查,随时跟踪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督促工作进展。省将建立工作激励与问责机制,把“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职责落实不到位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对项目进展不力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地区进行问责。同时,各地要坚持加大投入与强化监管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管理使用有依据、有目标、有责任主体、有监管、有绩效。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重大经费项目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范围,保证各项资金使用安全、合规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