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诗词哪一首流传最广(乾隆作诗那么多却没有一首)

  • 乾隆的诗词哪一首流传最广(乾隆作诗那么多却没有一首)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经典美文

乾隆的诗词哪一首流传最广(乾隆作诗那么多却没有一首)

谢邀。乾隆是个正儿八经的文艺青年,一生热衷于吟诗作赋,据说不需要抬头仰望星空,便可以作出华美的诗章来。有人统计过,乾隆一生作了四万多首诗,相当于一部《全唐诗》,除却童年时光,平均日产一篇。如此高产的创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那么这个在诗词殿堂里如风一般的男子,他的创作水平究竟如何?我认为,空有数量没有质量,大概比那个“狗肉将军”张昌宗略强一些。

顺便附一首张昌宗的《混蛋诗》,供君赏析:

你叫我去这样干,

他叫我去那样干。

真是一群大混蛋,

全都混你妈的蛋。

怎么样,个性狂飙,装逼感十足吧?

我们再来看看有关乾隆的一则小故事:且说那年冬天,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却早纷纷扬扬的卷起一场漫天大雪来。乾隆带着一众大臣正在西湖赏雪,面对此情此景,诗兴大发,不禁想要吟诗一首。只听他脱口作道: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

……

哎呀,今天朕状态不好,卡顿了,最后一句该怎么接?气氛有些尴尬,如同点了一个哑炮,等了好久,就是不响。这时大臣沈德潜赶紧出来救场:“皇上您真是文思如泉涌,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请容臣狗尾续貂,接最后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大喜,若不是沈德潜解围,朕恐怕要当众出丑了,爱卿真是深知朕意,朕心甚慰。

这首诗比张宗昌的强不到哪去,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水准。当然这件事正史中没有记载,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世人对乾隆的诗的确不敢恭维,大有调侃讽刺之意。乾隆的诗泛滥成灾,天文地理、风花雪月、鸡毛蒜皮等等均有涉猎,大多根据自己的感情随心所欲的拼凑成五律或七言,不管文理通不通,词句美不美,搞得作品半今半古,不伦不类,文字堆积后便大功告成,立马引来台下的满堂喝彩,久而久之,乾隆开始飘飘然了,认为自己的诗真的可以和李杜媲美。下面看看这首诗,名为《新娘》,乾隆的作品。

楼下锣鼓响叮咚,新娘羞坐花轿中。

今日洞房花烛夜,玉簪剔破海棠红。

俗不可耐,很黄很垃圾,真不知道作此诗的意义何在?难道只是为了滥竽充数??堂堂一国之君,竟然作出如此下流的小黄诗,活该后人笑话。

再来一首《咏煎盐者》:

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

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

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

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

这首诗似乎是乾隆向他的偶像白居易致敬,菩萨低眉,慈悲心泛滥,表达了乾隆大帝对劳苦大众深深的同情。但想象一下从四处潇洒,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嘴里说出来,立马变了味,怎么看都像惺惺作态,另外还班门弄斧。

再选一首比较出名的《戏题听鹂馆》:

清和渐觉绿阴稠,初听林间黄栗留。

笑我本非高逸者,双柑何必袭风流。

不就是黄鹂嘛,非要引用王安石的“山下飞鸣黄栗留,溪边饮啄白浮鸥”,在乾隆看来,立马高大上了。“双柑”是什么鬼?原来出自唐朝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引《高隐外书》:“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不是不可以引经据典,你像李商隐引用典故,写出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千古名句。

可乾隆却根本不分文理意境,强行插入典故,故作高深,让人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他的金玉声振,文采风流,不仅装逼,还TM蛋疼。就像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酸腐秀才,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两个不为人知的生僻典故,就立马觉得自己狗屁不通的文章上了一个档次,甚至可以媲美《醉翁亭记》。

不是那块料,怎么粉饰都没用。人家汉高祖刘邦,一介文盲,却依然可以作出《大风歌》这样大气磅礴,名垂千古的作品来,意境和能量储备到位了。反观乾隆,一辈子吟诗作赋,附庸风雅,却没人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文人是喜欢写诗歌的,但是皇帝这么忙也喜欢写诗,很多人都不相信,其实乾隆皇帝就是一个非常喜欢写诗的人。他虽然写的诗不怎么样,但是还是喜欢写,他这一生写的诗有4万多首,所以他一直沉浸在自己写的诗中不能自拔。这样的一个皇帝,搞得当时朝廷上下很多官员都纬了附和他,也都学习写实,看着好像带动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一样。

但是不得不说乾隆其实对有文化的人还是非常看重的,他自己的诗的质量不怎么样,但是他对于能作诗的,作诗比较好的文化人他也是非常欣赏的。乾隆皇帝曾经写过“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这样的诗歌,前面的几句是乾隆作诗的,听说是乾隆出游太夜湖光一时兴起随口念了出来。